在《大念处经》里佛陀说:当心在掉举时,他知道心在掉举。你不需要做得比这个多。佛陀没有说你应该因为你的贪婪或忿怒而感到罪咎。你知道什么正在发生着。不要欺骗自己。这是所有你能够做的了。因此,提起念住,但切勿怪罪自己。接纳与诚实是最重要的事。只是知道心当时的状态已足够了。假若你尝试做得比这个多,你最终会变得甚至更沮丧。那应是没有操控的,这即是无我。一个每天都与这么多人接触的人,要时刻都保有一个止静与平和的心是不可能的。——焦谛卡禅师
请提起念住,即使有时会是很困难。当你认为不可能有念住时,这正是最需要有念住的时刻。
当你掉举时,那正是更需要去禅修的时候。当你认为你的心正疯狂而没可能禅修时——那正是你要禅修的最重要时刻。——焦谛卡禅师
对善与不善心意状态的直接效应没有了解,便不可能对「法」有真正的欣赏。表相上投入任何形式的宗教实践是永不会有深邃及持久的结果的。了解心对经由六根门而来的每一个经验所作出的反应是非常重要,尤其是观念的影响及对观念的执取。——焦谛卡禅师
目前我住在安宁、平静的地方。我需要内心深处的寂静。
太过关心俗事,就不免忽略生命的意义。出生在世,所为何来?
我觉得要了解内心深处,就一定要孤独。如果不了解自己,如何能了解别人?因为不了解自己,所以不了解别人,许多人感到寂寞,道理就在这里。
--焦谛卡禅师
不要老是在看他人的缺点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当你看到别人的错处时,你知道:根本不值得为任何事感到沮丧。或许别人真的有错,真的很邪恶,但是,因此而让你不悦,对你有什么好处?透过禅修可以知道:心如何影响身体,外在的事物如何影响你的身体,「正念」如何影响你的身体。你可以观察:当你有正念和没有正念时,有何不同?当你有正念时,你可以感受到:你的身心更轻松,更敏锐,比较不会浮躁不安。 --焦谛卡禅师
人会变老,但是心智不一定会随年龄成长,所以你等于是在跟大孩子来往。既然无法逃避,试着以智慧和仁慈与他们相处吧。
道不同,不相为谋,这时会觉得对方像是陌生人。想交朋友,就要看看对方是否与自己志同道合,如果有兴趣和对方来往,对方也会觉得跟你很亲近。
学习倾听,以仁慈的态度放开心胸,不要凭一己之意下论断,也不要硬去指导人家怎么解决问题,否则一旦发生争执,就很累人了。渴望人家尊敬、赏识和关心,就跟坐牢一样,是将自己囚禁在他人的肯定之中。
-焦谛卡禅师
If you are your own reliance then you are independent then you are free. -u.jotika
如果你是自己的依靠,那么你就是独立的,那么你就是自由的。 --焦谛卡禅师
阿难!因此,在这里,你们要住于以自己为依靠,以自己为归依,不以其他为归依;以法为依靠,以法为归依,不以其他为归依。 --佛陀
我们总有一天会死,死的最好方式是在那种心理状态,完全接受生灭过程,完全专注,具足正念,没有抗拒、恐惧,这是一个人要去世时最佳的心理状态。--《禅修之旅》焦谛卡禅师
有时,通过非常清楚地观察,我才明白:无论在何种处境,不值得持有不善心。一定有一种适当的方式(没有不善的心态)来面对考验,能在任何处境中没有不善心,这是智慧。为了获得这种智慧,首先,对任何外境,我们必须正念分明;对我们所看到的、听到的,都要保持正念。
观察自己的心,不要想它是否是不善的、不愉快的、不美的、不想要的,例如,愤怒、欲望、疑惑、自负等。观察心中的乐受,不要执取乐受,不要想让乐受持久些(如平静、轻安、喜悦、清明等)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在心想要控制情况的那一刻去反抗,妨碍或阻止正在发生的事,或使之持久些,这种情况下,心会失去平衡。“反抗”是嗔心,执取是执著。“不要反抗”不是说要火上加油,“单纯地观察”即是正念,观察而不涉入。
人被习惯所束缚,以至于不知道如何观察。人想要控制,想要涉入,因而自寻烦恼。不要涉入,不要去操控,这样便不会介入。假如想要操控时,只要觉知这个情况就可以了。
--焦谛卡禅师
当你感到心远离烦恼,你对佛陀是什么样子会获得一个认识。只是阅读佛陀的教导不能真正理解佛陀。只有当你体验到没有烦恼的心,并想像佛陀清净的心,你才能真正看到一点佛陀的心。只有当你亲身体验到心没有烦恼之后,你才能想像佛陀的心是多么高贵。
佛陀有很多事情我们不能知道,但一旦你体验到心没有烦恼之后,你可以想像佛陀的样子。我自己偶尔这样做过。当心感到纯净、光明,我感到非常清澈、快乐时,至少我能猜测佛陀的心是多么清晰、宁静和纯净。
-焦谛卡禅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