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你哪里不擅长,无论你哪里有缺失,那儿就是你自己得加紧努力的地方。如果你尚未解决,就别放弃。解决了一桩事之后,通常又会卡在另一桩上。因此,要坚持到底,……直到你解决它为止,别半途而废;在未完成以前,不要感到满足。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那点上,在行、住、坐、卧的时候就观照着那儿。--阿姜查尊者
一旦戒行清净,对别人就会有种诚实与亲切的感觉,这将避免忧虑与悔恨,并带来自在与满足。免于悔恨是一种快乐的形式,那很像是种天界的状态。--阿姜查尊者
没有「我」这种错误的观念的支持,烦恼变弱了;每当有「我」这邪见的支持时,烦恼变得非常强,例如:「我在生气」、「我心烦」、「我想要更好」等等。每当这种念头生起时,如果你能舍弃,不执着,不认同,观察它为一种心理过程,它会失去力量。你可以维护你的尊严,你的轻安;--焦谛卡禅师
凡任何已存在的、已被造作的、所思的、緣所生的,則是無常的;凡為無常的,則是苦的,凡為苦的,則『這不是我的,我不是這個,這不是我的真我。』--AN.10.93
阿难!乐受是无常的、有为的、缘所生的、灭尽法、消散法、褪去法、灭法;
阿难!苦受也是无常的、有为的、缘所生的、灭尽法、消散法、褪去法、灭法;
阿难!不苦不乐受也是无常的、有为的、缘所生的、灭尽法、消散法、褪去法、灭法,
如果他感受乐受而想:『这是我的真我。』则就以乐受之灭而他想:『我的真我消失了。』
如果感受苦受而想:『这是我的真我。』则就以苦受之灭而他想:『我的真我消失了。』
如果感受不苦不乐受而想:『这是我的真我。』则就以不苦不乐受之灭而他想:『我的真我消失了。』
凡这么说:『受是我的真我。』者,像这样,当认为真我时,他在当生中认为[真我是]无常的与苦乐混合的生起与消散法。
阿难!因此,在这里,以此,认为:『受是我的真我。』这不适用。
--DN.15
我们必须去觉知一切的状况,突然深奥而直觉的真理,可能在觉悟的因素成熟和形成时,于一刹那之间发生。——周斯夫˙葛斯汀
修習念住到證得果位 ,在時間上長短的差異 ,顯示在正確修行的任何時刻 ,都可能發生決定性的突破而證悟 。也就是說 ,一旦「 念」是「 已穩固建立的 」( supatiṭṭhita)之後 ,每一個剎那都孕育著潛在的覺悟 。——《念住,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》
比丘們!所有有為法之所及,八支聖道被說為其中之第一,比丘們!凡對八支聖道有淨信者,他們是對第一者有淨信者,又,對第一者有淨信者的果報是第一的。(AN.4.34)
虽然没有明显进步,
巨大的转变,
在暗中进行.
——《内观经验:简单而直接的禅修》joseph goldstein
比丘们!犹如石匠或石匠的徒弟,见[他所用的]小斧头柄,有各手指与拇指的痕迹,但他不知:『我的小斧头柄今天已磨掉了多少,昨天多少,之前多少。』而当已磨掉了,就知道已磨掉了。同样的,比丘们!当比丘住于专心一再努力修习时,即使不知:『我的烦恼今天已灭尽了多少,昨天多少,之前多少。』而当已灭尽了,就知道已灭尽了。
比丘们!犹如以藤索固绑的航海船,藤索于雨季月分在水中耗损,冬天搁在陆地受风吹日晒袭击,加以从雨云下来的大雨,很容易就腐坏瓦解了。同样的,比丘们!当比丘住于专心一再努力修习时,结很容易成为腐坏而止息了。」
——SN.22.101
我们必须去觉知一切的状况,
突然深奥而直觉的真理,
可能在觉悟的因素成熟和形成时,
于一刹那之间发生。
——周斯夫˙葛斯汀
佛教和哲学的不同,在于哲学更倾向思惟层面,偏重逻辑架构,而非个人体验;佛教则强调实修,从真实的体验当中获得智慧。例如,当我们从未去过某地方时,我们只能从书本、视频等知识层面去试著想象,但当我们亲身到达那处时,往往会发现体验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。学习开车也是一样,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开车来获得驾驶知识,但那不是实际经验,和自己亲自开车完全不同。
禅修中的实修实证,和普通知见的理解完全不同。有人向我们生动地形容美食的滋味,但只有我们亲自品尝后,才能得到真正的体验。觉知的时候是谁在作主?是觉知在作主吗?我是生命的主人吗?还是另有一个生命的主人?智慧,是主人。
--德加尼亚禅师《从觉知的心出发》